一吃就胖?看看自己体型是外胚型、中胚型、内胚型,颠覆你认知。

  • 商洛在线
  • 2023-07-30 15:24:57
  • 来源:互联网

“内中外”胚体型:最简单的饮食建议,颠覆认知。

内胚型、中胚型、外胚型,这样的身体类型你们应该听过很多次,那它们是否科学?不同的身体类型又该怎么吃才最好呢?今天索队就和大家来唠唠。

身体类型的定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身体类型这个概念最早是在40年代由一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身体类型可分为三类,并且身体类型还会影响人的性格。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身体类型与性格间的联系已经被打假了,但身体类型分类的概念还是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留存沿用。

以下便是这三种身体类型的具体介绍:

外胚(瘦)型

这类人群的骨骼结构非常狭窄,这意味着他们通常胸腔小,肩膀窄,四肢细长。

他们通常难以增肌增脂,所以他们的增重过程尤为缓慢。

尽管很难变得更大更强壮,但瘦型人特有的快速新陈代谢给了他们巨大的变瘦优势,不过,此类人群在减脂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肌肉流失问题。

中胚(运动员)型

这类人都是天选之子,即使基本不训练,他们通常都肩宽腰细臀窄,看起来像运动员。对于他们而言,增肌减脂都很容易。

尽管有遗传上的优势,但运动员型的人也不是绝不会身材走样。

如果他们也希望保持或改善体格,那就也需要控制好吃和练。

内胚(胖)型

这类人群在某种程度上与瘦型人群相反,他们的骨骼结构很宽,这意味着他们的胸腔、肩膀和腰部通常都很宽。

这类人很容易增肌增脂,也因此难以保持苗条都体格。

尽管难以变苗条,但胖型人士也不是绝对不能变苗条。

此外,他们的身体长于增加和保持肌肉组织的能力,也给了他们巨大的减脂优势。

以前我们可能觉得“出生是什么身体类型,似乎一辈子就是这种类型”。

但最新且更深入此方面的研究表明,这玩意是流动且不单一的。

换而言之,每个人都可能是混合的身体类型,并且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中也可能会转化为其他的身体类型。

甚至,我们也可以通过系统训练饮食,改变自身的身体类型(可能无法完全改变,但可以让身体的类型有所不同)。

身体类型吃什么真的重要吗?

讲真的,并不。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其实只要真做好吃和练,就基本能满足健身需求,拥有好的身材和健康的体魄了。

那么到底是哪些人群需要注意身体类型的问题呢?

其实主要就只有这两类人:专业人士(运动员)和只靠一般策略没健身效果的人。

这两类人如何根据身体类型来调整饮食?

针对专业运动员,索队并没有什么要讲的,毕竟大部分人能成为运动员都是因为他自己足够优秀,而不是依靠某个饮食方法。

那么只靠一般策略没健身效果的人呢?

1、胖型人士减脂

下面这个安排适合想减脂的胖型人群,也适用于所有想减脂的人群。

宏观营养素比例:35%蛋白质、25%碳水化合物、40%脂肪

运动选择:不一定需要做五分化力量训练,三分化力量训练配合中等强度有氧就行。

内胚型人群减脂,无需把细节做的太细致(比如每天吃30克坚果还是31克坚果,这个差异过小,根本不是减脂的底层问题)。

2、瘦型人士增肌增耐力

需要增肌增重的瘦型人群,也适用于所有想增肌的瘦子和有氧运动狂人。

宏观营养素比例:25%蛋白质、55%碳水化合物、20%脂肪

3、运动员型人士增力

而想要冲刺更高更快更强的专业运动员,饮食安排则相对简单。

宏观营养素比例:30%蛋白质、40%碳水化合物、30%脂肪

把碳水(尤其是快糖)尽量留在高强度运动前,并尽量用天然食品(如水果)而非加工食品来补充碳水。

标签:



推荐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