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文艺中遇见甘肃

  • 商洛在线
  • 2023-04-12 10:31:13
  •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祁连山下林北岸

王文娟

《狂飙》的播出使拍摄地广东江门成为热门打卡地,《去有风的地方》助推其取景地云南大理更进一步成为观众心中的“世外桃源”。一部剧带火一座城,这离不开相关网络文艺作品的推波助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多样态的网络文艺成为人们建构地域形象的重要来源。这同样存在于甘肃形象的建构,《云赏敦煌》《登场了!敦煌》《敦煌岁时节令》《风味原产地·甘肃》、原创MV《推开甘肃的门》以及星球研究所推出的《河西走廊——中国最伟大的走廊》《真正的河西走廊》等与甘肃相关的作品,通过网络文艺表现甘肃的人文景观,不仅塑造出立体的甘肃形象,而且以多元的表达方式传播甘肃形象,赢得了观众的关注。


(资料图)

多元的文化、美景、美食,都是文艺作品建构甘肃形象的丰富元素,但要搭建生动的甘肃形象,不能只是单纯展示风光美景,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文化内核倾注于文艺作品中,让观众感受到甘肃人文与内心情感的连接与感动。在互联网用户的共情与共鸣中,才可建构独特的甘肃形象。为此,不少网络文艺作品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建构出一种广袤、多元、厚重的甘肃形象。

网络文艺作品与甘肃形象的塑造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作品要在叙事内容中巧妙地诠释甘肃的文化,使观众无形中产生对甘肃的好奇和向往。甘肃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借助甘肃文化,不少网络剧延伸了作品内容的丰富度。同时,伴随着网络剧的播出,网友也会关注和了解甘肃。例如爱奇艺所打造的系列网络剧《风起陇西》,立足于三国时期甘肃陇西地区的人物传奇,具象还原陇西风貌,展现了甘肃的悠久历史与雄厚文化。《风起陇西》散发出这片土地蓬勃的生命力,在剧集播出期间,美食“面饼蘸酱”、雄浑的地理风貌、凝重的历史氛围,这些都引起了观众对陇西的兴趣。

网络文艺作品受众广,面对互联网多重的用户圈层,网络文艺针对甘肃特色,进行形象化的演绎,让观众观看的同时也将情绪投射到此。比如,网络综艺《边走边唱》邀请痛仰乐队走向河西走廊,节目没有生搬硬套或简单介绍河西走廊的历史人文,而是采用摇滚音乐的元素结合大漠风光,以一种“热血”的方式拓展了大众对甘肃的认知维度,传达出自由和热情的氛围,真诚自然地展现了敦煌的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张掖七彩丹霞、西夏大佛寺……这期关于甘肃的节目上线52天,全网总曝光量便达到6.2亿,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4.7亿,播放总量突破1.5亿。正因为节目以著名乐队和摇滚音乐的特质高度匹配广袤的西北沙漠,描绘出大部分观众内心的生活追求,才获得高热度反应。除此之外,《云赏敦煌》系列短视频精选了莫高窟15个不同时代的经典洞窟,以实景拍摄讲解石窟的形式向公众诠释灿烂辉煌的敦煌文化与石窟艺术。视频内容涵盖敦煌史地、中西文化交流印记、壁画里的世俗生活、莫高精神、数字化技术与石窟文物保护、敦煌之最、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图像等内容,让广大观众跨越时空,触摸辉煌灿烂的千年历史,品读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登场了!敦煌》以青春语态表现深厚的敦煌文化,《中国这么美》传递出独属于甘肃靖远的生活美学,《风味原产地·甘肃》发掘了甘肃的食材、食品和味道。这些网络文艺作品找到甘肃的特色文化与感受,并在内容中完成价值意义的绑定,了解观众深层次的需求,传达的甘肃形象更多是一些情感感受力,使观影情绪找到承接口,甘肃形象与网络文艺内容相互融合。

网络文艺不仅呈现了真实、立体的甘肃形象,更易于搭建甘肃与网络用户的沟通桥梁,助力甘肃展现出新魅力。甘肃形象在网络文艺的推动下得到多元化、年轻化的新诠释。

碎片化的媒介习惯使网络用户倾向于接受时长短、轻松化的视听内容,作为用户更偏爱的内容传播方式,短视频、微短剧、微综艺等表现甘肃面貌的优势日渐显著。例如,充满“治愈”氛围的《自驾云游季》是一档旨在愉悦身心和探寻美景的微综艺,其中《自驾云游季之九色甘南香巴拉》展现了甘南的赛马风情、草原美景、美妙星空……使观众沉浸于甘南的淳朴干净中,有网友表示“甘南成为逃离喧嚣城市的第一选择”。目前,节目的总播放量已超过1000万次。

短视频的社交属性,使得人人都成为影像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接受者,成为城市印象的认知者和建构者,组成了建构甘肃形象的重要力量。普通的短视频用户也加入了甘肃形象传播的过程,例如最近短视频平台的潮流趋势#兰州美食流水账vlog##甘肃旅行流水账vlog#,网友们通过甘肃吃喝玩乐的视频素材剪辑生成作品,短时间内以配音快速介绍甘肃的美食美景,甚至折服甘肃本地网友,发出“比本地人了解得多”的评论。这正是当下流行的“种草”方式,美丽风景、特色美食是人们在选择印象深刻的城市时更加关注的元素,在短视频平台以更具创造性的技术手段向年轻人呈现出潮流的甘肃形象,提升甘肃形象的活力。除普通的短视频用户外,一些专业优秀的作品致力于以精美的视频打开洞见甘肃的新视野。例如,自媒体星球研究所推出的《河西走廊——中国最伟大的走廊》《真正的河西走廊》《甘南甘肃的另一种模样》《甘肃临夏黄河由此入人间》等视频通过绚丽的画面、出色的镜头、动感的光影将甘肃的自然人文景观呈现给观众,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体验。不仅如此,星球研究所推出的《丝绸之路,你敢走吗?》《幸好,世上还有莫高窟》《在大西北,穿越河西走廊》通过图文并茂,以横屏长图的方式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刺激,而且还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将晦涩难懂的地理位置展现出来,让观众更加一目了然。有观众评价道:“从文字内容到所传达的情感与内涵,感受到灵魂的震动。”“文章仔仔细细读了一遍,尤其是图片,一点点放大细看,跟脑海中的记忆一一对应。真好,就像是又回到了敦煌,回到了莫高窟。”这些有趣又“有料”的作品在平台发布后,用户自行转发和点赞,成为传播甘肃的新力量!

音频节目通过声音的艺术化表达,延展出包罗万象的内容。在喜马拉雅平台,用户“七十迈旅行”制作的《听游甘肃》目前已经更新了163集,播放量超过70万次,其中涵盖甘肃各地的有趣话题,例如“印象中黄沙漫天的甘肃,怎么还有大熊猫”“甘肃天水的白娃娃”“定西到底有几张名片”,以网络音频的形式打破刻板认知,搭建起贴近生活的全面甘肃形象。同样在喜马拉雅平台,《悦听如意甘肃》节目已获得超过100万次收听,以“只此甘肃”“长征交响”“人间烟火”“诗和远方”四个专辑塑造起甘肃的自然博物馆形象、历史教科书形象、民族大观园形象。娓娓道来的音频节目,使每位听众了解甘肃、分享甘肃和表达甘肃,听众表示“听完后,好想去甘肃”“通过声音感觉去了一次甘肃”,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网络文艺多样态建构和传播甘肃,不仅加大甘肃的知名度,也让甘肃人文内涵与形象更加鲜活。但也需考虑如何延续网络文艺的热度,不断复制经验,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文艺作品不仅在内容上传播甘肃形象,也需发挥媒介平台特性,如《敦煌岁时节令》系列短视频以“传承、人文、诗意、生活”为核心理念,借助现代融媒体技术和审美表达,将敦煌壁画中的古代传统民俗生活图景和现实节令风物融合演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提供新的路径。原创MV《推开甘肃的门》自然与人文互补,壮美与优美兼具,展现了新时代新征程上陇原儿女接续奋斗、赶超进位的新气象、新作为。网友纷纷留言“这是近年来看到的甘肃最好的宣传片”“这个MV简直就是甘肃文化旅游的宣传片”,成为讲述甘肃的又一现象级新媒体产品。《自驾云游记》综艺上线的同时,抖音平台的“甘南旅游”账号同步升级视频节目功能,扩大节目的宣传效应。《登场了!敦煌》播出后,爱奇艺推出IP衍生系列作品——一款解谜盒子。网络文艺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平台一同发力才可以承接甘肃形象输出后用户的主动搜索选择。当然,若要使用户的关注度更多,甘肃形象展现更加丰富饱满,需多方力量推动,政府、企业、媒体、个人等都应参与其中。正如“讲好甘肃多彩文化故事”短视频大赛,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创作者积极参与,推动各自心目中的甘肃在网络空间“破壁出圈”。

甘肃形象建构的复杂性在于打破刻板印象。作为甘肃形象建构和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网络文艺应选择生活化、有利于引起共鸣的内容,以多种受互联网用户喜爱的形式,形成合力来建构美好甘肃形象。

标签:



推荐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