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尹振亮:魂灵归处

  • 商洛在线
  • 2023-06-25 15:33:52
  • 来源:红网

魂灵归处

文/尹振亮

祠堂于我,有种特别的亲切感。在我家老屋的北面,先祖在200多年前就建起了一座能容纳1000人以上聚会,聚餐的公祠。自初谙世事起,我曾耳听目睹了许多发生在祠堂里的风云与烟火。


(相关资料图)

初夏时节,与来自湖南省的35位知名散文作家们一道,奔赴郴州北湖、桂阳、汝城等地对古村落遗址进行采风,一个个古色古香的村落,令请君流连忘返,妙笔生花,而我却对那些存储人间烟火,窖藏百味生活的古祠堂倾注别样的情怀。为汝城拥有700多座古祠堂,被誉为“中国古祠堂之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殊荣拍手叫好。为桂阳拥有300多座古戏台演绎时代新风尚,被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跷起大拇指。

细数湘南村落,多以族群而居,依山傍水,少则几十上百人,多则成千上万人,血缘相近,亲情浓厚,祖祖辈辈同饮一口井水,同耕一片田地,在过去战乱时期,既可衘敌外侵,又能聚拳成就鸿基伟业,瓜瓞绵绵。

祠堂,旧时称为“祠庙”“家庙”或“公祠”,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及其附近。最早由于发族尚不多,便先置祠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开始建起宗祠乃至支祠。祠堂作为联宗祭祖的专门场所,直接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宗族观念、文化思想、堪舆风水、建筑成就等方面的内涵。

其结构大致相同,多为青砖黛瓦四合院,由大厅、戏台、过厅、廊房、正厅组成,呈长方形体。戏台多为单檐歇山顶,也有重檐歇山顶、封山顶,台前有天井,两边马头墙。

走进湘南古祠堂,宏伟豪放,气势磅礴的气息定会抢先打开你思绪的闸门,让你仿若穿透历史的天空,一眼望见一万年,饱览奇闻逸事;一步跨越一千年,仿佛看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古代文明从天而降。

看!宗祠的木、石构件上的精雕细镂均为艺术精品,大门柱础的坐狮,戏台上的龙柱,各类木雕的人物、狮象、花鸟等造型逼真,工艺精湛。祠堂的大门十分讲究,高、宽尺寸多有礼仪之分,不可千门一律,也不许随心所造,既看先祖族人地位、身份,又得兼顾先祖对后裔的期望。门框横梁间的门档,镌刻什么样的吉祥物,则显示族人的强盛,门口两边是耸石狮、麒麟,还是大象、石鼓,都得按先祖的夙愿而定。在我老家的祠堂门口,耸立的就是一对石鼓。据老人叙述,先祖期盼子嗣顶天立地,击鼓前行,担当国之栋梁。在祠堂的大门两侧,都悬挂着一副“荷洁方知莲心苦,刎怯尘埃身自凉”“文华丕振尚書风,俭德长遵宰相法”之类的对联。

瞧!在祠堂的梁柱、门楣、窗棂上,或镂刻双凤朝阳、双狮滚球、双猴摘桃、山鸪麋鹿等图案,刻有老鹰、山羊、孔雀、麒麟、荷花、牡丹等许多动植物图案。镌刻“单衣顺母”“精忠报国”“程门立雪”“梁灏借书”等故事,每一块装饰图都恰到好处,每一种吉祥物都活灵活现,寓意深远,寓教于无声之中,让人在感叹中悟出人生真谛,在惊羡中领略古人工艺之绝技。

祠堂的大小决定祠堂的布局,梁柱一般为九根,意喻九九归一,一梁(言)九鼎(顶),九五至尊等。站在祠堂内的青石条天井边,从天空中倾泄而下的束光,把宇宙中的天方地圆展现得淋漓尽致。悬挂在古祠堂里的“进士坊”“状元榜”“翰林第”“文魁”“经魁”等牌牌匾匾,写满了励志故事,写满了风流传奇,

作为宗祠的核心部分,当属其间的古戏台,不管是在桂阳的庙下、大湾,还是在汝城的金山、津江等古村落里,古戏台都是独树一帜。其设计巧妙、布局科学、结构别致、雕刻精美、形式多样,堪称一绝。戏台两侧一般都有厢房依托,前有柱子支撑,斗檐飞拱,像展翅昆鹏,极具张力与动感。封檐板的木雕、柱基的石雕、墙上的壁画,内容与题材都丰富多样,艺术形彩栩栩如生、精美绝伦,刀笔细致灵活,技术炉火纯青。

行走在北湖、桂阳、汝城等地,我们在欣赏一座古祠,穿越一段历史长廊的同时,也犹如在聆听一位苍老明世的长者心声。

在旧社会,祠堂是一个村落的核心,是人们魂灵的归宿。我的爷爷就曾告诉我说:过去,隔壁村里有位不肖子孙,违规犯忌,为非作歹,做了许多伤天害理之事,被族人驱逐出祠,至死都没能进祠,寿终正寝,最后成为“孤魂野鬼”,四野游走,魂灵无所傍依。这是人生最大的惩罚。祠堂文化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举止,是人们潜意识里的宗教。

在中国农耕文明时代,人们相对固定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从事生产,劳动。这种社会单元最自然的就是建立在血脉亲情之上的宗族。因此,人们聚族而居,形成血缘村落,是农耕时代最普遍的现象。加强宗族内聚力,是人们生存发展的依靠,从而促成了祖先崇拜、血缘认同。祠堂是举行祖先崇拜仪式的场所,它的重要性由此决定。

星辰变,泰山移。古祠堂在新时代东风的滋润下,赋予了全新内涵,成了藏在乡野的文化瑰宝,成为一张崭新的时代名片,

成为内化于人的“炼丹炉”,成外化于行的“野营地”。

古祠堂美。美在华丽、凝重、庄严,美在沧桑、古朴、久远,美在丰厚、载物、适用。从选址造型、布局朝向、风水环境到山水田林路、门坪巷房墙的整体和谐,从建筑法式型制、结构风格、取材用料到雕塑油画漆饰的精工细作,动静有致,流光溢彩,天人合一。领略古祠堂的过往,我们收获的是眼福,领悟的是烟火人间。

祠堂——中国人心中一个重要又略带几分神秘色彩的场所。至今,人们心里仍知自己属于哪个祠堂。

秋尝冬烝,在秋冬收获的季节举行大型的祭祖活动,是流传了数干年的习俗。宗族的成年男子会聚集在祠堂,举行庄严肃穆的礼拜,赋予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以神圣的意义,使他们牢牢记住,他们有义务团结互助、共御危难。祠堂于是便成了宗族的象征,宗族凝聚力的标志。同族村民在说到相互间的亲密关系时,常用的话是“一个祠堂里祭祖”。

“认祖归宗”的观念流传了数干年,祠堂的出现也已将近千年。祠堂出现以来,潜移默化的规范、约束、影响着中国最基层民众的思想与行为,这已经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讲得清的特殊文化了。祠堂文化对中华文明数干年的传承及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无疑是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汝城祠堂文化的底蕴之深厚、时代之早、数量之多,以及人们重视程度之高,都是十分罕见的。汝城祠堂几乎全过程、全视角、全面貌地反映了中国的祠堂文化。2013年,汝城古祠堂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的审核,以“群”的概念,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让我们走进汝城古祠堂群,翻阅这本中国祠堂文化的百科全书……

这样的村落,往往是由一个开基祖,通过几百上千年繁衍生息而自成村落,祖祖辈辈生活在这方山水之间。这样的古村落血缘相近,亲情浓厚,同饮一口井水,同耕一片地,大家互助互爱,保互守家园;每到清明、中元节,他们还要祭祀同一个祖先;遇到战乱和盗匪,他们会同心协力,守护好家园的安宁。这样,宗祠就成为一个凝聚宗族人心的文化活动中心,所以有村就有宗祠,这在桂阳是一个定律。

桂阳的宗祠从整体到细节,无不体现了中庸和谐、天人合一的原则,寄托了先民孝道、向善、崇福、求美等精神追求,并表现出强烈的宗族姓氏文化特色。

中厅内悬挂有横匾三十多块,其中有御赐“文章气节”“师表晋绅”“忠义勤劳”“功施民壮”,有明代兵部尚书王守仁赠的“世笃忠正”“屏输西蜀”“进士”“文魁”“经魁”等匾额。中厅内保存两块恩荣碑,正面、背面居中浮雕“恩荣”两字,并饰以龙纹及云纹。

汝城县被誉为“中国古祠堂之乡”,保留着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多达700多座,有8座古祠堂列入省市文物保护单位。

门楼高大宏伟,斗拱森列,飞檐凌空。双龙戏珠,双凤朝阳的门梁镂雕精巧、工艺细致、气势恢宏。悬挂着“翰林第”“荣禄大夫”“谏议大夫”“通政大夫”“朝议大夫”“振威将军”等匾额,门前双石狮拱卫,庄严肃穆。中厅两侧书有楹联:“寰宇犹一家常存先忧后乐之志,本支垂百世宜敦上和下睦之风”。可见先贤有“胸怀天下,世界一家”的思想抱负,也有激励后代精诚团结,同奔富裕的希冀。

在宁远县东安头村的祠堂里,萧湘平发现一块刻于光绪七年(1881年)的禁山碑,碑文有言:“今夫住宅之有山,犹身之有衣,齿之有唇也……山林之稀疏,何异身之衣薄,齿之唇亡也……”可见老祖宗早就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升到唇齿相依的高度,与今天我们提倡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岂不是一脉相承?

桂阳古戏台群(含锦湖村傅氏宗祠戏台、上阳村欧阳氏宗祠戏台、大湾村夏氏宗祠戏台、吉冲头村李氏宗祠戏台、隔水村李氏宗祠戏台、歧石村公祠戏台、上龙泉村胡氏宗祠戏台、老屋村颜氏宗祠戏台、五一村何氏宗祠戏台、平都村胡氏宗祠戏台、麻布村廖氏宗祠戏台、豆坪村李氏宗祠戏台、苍海村宁氏宗祠戏台)

北角上位在村子的北区,集中点在百果树(即银杏树)下。这棵百果树树龄比村龄还久远,树冠覆盖面积达百余平米,树下石凳成排,村子北端的人多到这里休息聊天,是全村的休闲中心。百果树南面是占地千余平米、可摆100桌酒席的玺公祠。玺公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明万历36年(1608年)和清咸丰6年(1856年)进行过大修。宗祠占地面积900平米,开有3条大门,门框都是青条石,丈余高,分别刻有“雷氏宗祠”“礼门”“义路”等字样。从大门一进是古戏台,用木屏风分隔为前后台,屏风板上方悬“南风之熏”字匾。(出自《礼记·乐记》意为南风徐徐,可以解除温热;南风吹佛,可以赋给财富。)整个戏台的藻井及全台四周都用雕花木板镶嵌,柱子下石上木,顶部飞檐翘角,青瓦覆盖,气势十分雄伟。戏台前檐上部有四层镂空木质花板,分别为八仙飘海,狮虎麒麟,丹凤朝阳,二龙戏珠。唱戏,在庙下村,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尽管日月更替,但咿呀咿呀的唱腔依然在庙下村萦绕,从来不曾因为现代文明的冲击而消沉。古村有一个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乡村业余湘剧团,演员全部是村里的雷氏族人。剧团现有28人,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24岁。闲下来时,他们会在祠堂戏台唱上几出,娱乐乡邻。也许,没有什么能改变这份独特的执着与痴迷,因为老一辈给后人的这份传统浸染,根深蒂固,深入骨髓。二进是大天井,两边为厢房,天井用于采光及通风,并将流水排出宗祠外,充分体现古人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三进是享堂,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大厅,墙壁书写忠、孝、廉、节,是庙下村民尊重儒家文化的体现。四进是过堂。五进为寝堂(后厅),置有大神堂。整个宗祠石雕、木雕、砖雕,各类雕刻题材应有尽有,技艺精湛,简直是一座艺术宝库。百果树西有一处休闲广场,供腰鼓队、秧歌队、舞龙舞狮、跳广场舞之用。百果树北有停车场,供游客停放车辆。

整个祠堂壁画遗存,最能体现“家礼家训”主题之处,位于享堂左右两壁。左侧墙壁,描绘的是“闵子骞单衣顺母”“大保国”“岳飞大败金兀术”“梁灏借书”四个故事;右侧墙壁,描绘的是“程门立雪”“千里走单骑”“掩银寻主”“不食周粟”四个故事。在壁画之外,还有相应的文字,与图画互相呼应,相互补充。壁画的主题围绕儒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价值观展开,整个壁画线条紧劲连绵,坚韧有力,色彩以赭、绿为主,艺术水平颇高。享堂山墙还绘有青龙、白虎、鲤鱼等祥瑞图案。

有的村庄祠堂外还建有半月形风水塘,既有消防作用,又可增添景观。这些遍布新田乡村的祠堂除了祭祀先祖、追思先贤,还具有修纂宗谱、商议族务、家法教化、义塾公学、风俗喜庆等功能作用,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也是乡土民俗文化的根基。

地面铺设长形条石。一进为围以砖墙的庭院,南北有条石砌筑的拱门。庭院正面三道大门,中门为坐狮柱础,门首原有“进士”等匾额。二进为戏楼,面阔3间,进深2间。台座四面为六层条石叠砌,高2.1米,台上铺木板。台座两角竖石龙,形状各异。台前基石中雕二狮争绣球,右为大象,左有麒麟。台两侧围石上刻有花卉虫鸟。台上4柱,前两柱立于蟠龙石础上,雕工精细。顶上有覆盆藻井,封檐板及斗拱为镂雕的双龙戏珠、八仙飘海及花卉图案组成。前、后台以木墙相隔,左右两门,中有镂雕花卉窗棂。戏楼四角飞檐,歇山顶小青瓦,顶置宝瓶葫芦。

三进为天井,左右为长廊,走廊均以四柱支撑厢房,抬梁前端嵌有仙鹿或麒麟,牵连木柱。四进为中堂,面阔14.8米,进深8.3米,左右两边各有3木柱,抱鼓础上刻花草动物,木柱上横梁前端雕刻龙头,左右两山墙绘戏曲人物故事。五进为神主堂,此与中堂用木板相隔(1991年维修时改为砖墙),上有“文忠堂”匾额。神龛中置祖宗灵位。

标签:



推荐More